近日,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現在最怕批改學生的作文,不知道那些好詞好句子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還是AI(人工智能)寫的。“難以準確判斷學生的真實水平了。”
隨著科技發展,AI與教育深度融合勢不可擋。但是,AI及其相關技術飛速迭代升級,也給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帶來了諸多困惑:中小學生是否應該使用AI?教師能否使用AI?學生能否用AI完成作業?教師能否用AI備課……
在不久前召開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不少專家表示AI給基礎教育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體現在淺層次的應用上,它將在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模式等方面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隨著AI的到來,“未來已來”在基礎教育領域有了具體的樣子。
不只是“作業幫”,AI將最大限度突破學科界限
“我們不能一直討論AI賦能教師備課,或者賦能學生作業問題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說,AI給教育帶來的是一場教育創新,從教育模式上看,要提倡自主式學習、沉浸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跨學科學習。
跨學科學習,會呈現出怎樣的場景呢?
前不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湖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神龍小學湖畔校區,這里有一個近3000平方米的未來學習中心——“星嶼學院”,這是學校學生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體驗區,“學院”里有教研室、自習室、創客室、藝術創作中心、國際交流中心等。在這里,師生以自主體驗、小組合作、STEAM項目式學習等方式進行學習。
記者到來時,幾名同學正在擺弄他們剛剛制作完成的“AI火星救援車”。
同學們的這個想法來自一次在科技館的研學。同學們了解到祝融號火星車曾在火星上休眠了較長時間,于是就有了制作一輛智能火星救援車模型的想法。
回到“星嶼學院”,同學們“云游”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科技館,觀看關于火星探測的科普講座、科普視頻,通過VR設備沉浸式體驗火星地貌與環境,并利用AI學伴學習傳感器等相關知識,然后給出火星車設計方案,再選配符合設計方案的配件,通過AI學伴生成流程圖,再進行拼裝與編程,制作出火星救援車的模型,甚至有一名五年級學生利用AI為火星救援車創作了3首車載音樂。
一直以來,我國都非常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在AI飛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大量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當前我國AI領域人才缺口巨大,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增長。”熊璋說。
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特別強調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目標,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跨學科”“綜合性”“實踐性”不僅是“新課標”的亮點,也成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實現創新人才培養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不過,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跨學科教學需要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整合,這對教師跨學科知識的儲備、跨學科教學資源的提供、課程內容的整合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一線教學的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課程內容呈現“拼盤式”組合、缺乏有機融合等現象。
而在武漢市這所學校的“星嶼學院”里,新課標所提倡的“跨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的教育發生了。在學生們制作智能火星救援車模型過程中,綜合性的、解決實際問題式的學習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在這個過程中單一學科無法支撐整個任務的完成。
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馬上擁有一個“星嶼學院”,不過,這提供了一個思路,因為AI的加入,較好地解決了教師跨學科知識儲備不足、跨學科教學資源缺乏等問題。也讓AI跳出幫忙寫作業、判作業等簡單應用,成為打破學科界限的利器,更好地為創新人才培養助力。
值得關注的是,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召開前夕,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名義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促進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構建安全高效、公平普惠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這在政策層面提供了實踐指引,似一場及時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