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時間,國內清潔能源的建設投產速度,可以說讓歐美人士眼前一黑,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項目,在國內很多地方大面積鋪開,讓我們看到了相關層面堅決落實碳中和的決心。尤其是光伏發電,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雖然有晝夜的天然短板,但好在建設成本低,所以現在有很多小伙伴會在自家房屋周圍建設小型光伏電站,不僅可以滿足白天的日常用電,還能向電網“賣電”,以抵消夜間從電網獲取電能的費用。

所以隨著電驅動汽車的全面興起,很多小伙伴都想到了為什么不通過太陽能發電,為汽車提供電能呢?實際上,這種想法有了幾十年,很多車企也都實踐過,但是不太靈!這么做的難度在于,光伏發電的單位效率是比較低的,也就是說車頂那一塊面積,就算是完全鋪滿充電板,產生的電能,也沒法滿足車輛行駛的需求,就拿現在很多純電車百公里15度左右的電耗來說,車頂面積大小的充電板,曬一天產生的電量,肯定不夠跑100公里……

但是100公里跑不了,跑50公里也行啊!
早在2023年的時候,就申請了車載光伏充電的相關專利,通過光伏車身來為車輛電池充電,根據相關專利,以廠商層面的數據推算,如果車輛在太陽底下能夠曬8—10個小時,那么提升續航50公里左右的續航里程,從轉換效率來看,比亞迪秦L EV的實測平均電耗約為12度左右,城區平均電耗約為10度左右,就按12度來算,50公里的電耗就是6度,那么按照曬8—10小時的時間來算,平均的充電功率就是0.6kW—0.75kW,充電功率可以說比隨車送的便攜充電器還低。

但是這個裝置的作用或者說放在比亞迪的車型上,大概率價格或者成本是比較低的,也就是說,按照比亞迪的做派,就算給相關車型搭配車頂光伏板,價格估計也變化不大,不會出現豐田某款車型選裝一塊光伏車型,結果要開五六十年才能回本的尷尬情況。在比亞迪的產品上,所有的技術都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最終能夠量產,并且讓普通用戶能夠用得起。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場景,作為用戶,開著有光伏車頂的比亞迪車型去上班,然后將車輛停在露天停車場,上班8個小時,太陽也曬了七八個小時,車輛續航“緩慢”增長了40—50公里,增加的這點續航里程,看著確實不多。但是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上下班通勤肯定是夠了,當然不可能每天都有大太陽曬,所以比亞迪這套裝置,只能盡可能讓大家短途行駛不花錢,遇到連續陰雨天氣,該充電就充電,插混車該燒油就燒油。

當然了,對于那些工作地點、家里車位都在地庫的小伙伴們來說,就沒有辦法享受來自太陽的饋贈了,不過這也不算什么,我們認為比亞迪搞光伏車頂的專利,本身可能也是為了讓我等對行駛成本有需求的小伙伴們準備的,對于那些一擲千金或者視金錢如糞土的土豪朋友們來說,誰差這仨瓜倆棗。
這也是比亞迪在技術進化上的一個理念,比亞迪將冰箱、智駕等之前在高端車型上出現的配置和功率,“安排”到10萬級的很多車型上,本質上就是為了讓大家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多的美好體驗。而比亞迪將DM5.0的虧電油耗水平,從去年的2.9L,壓到現在的2.6L,本質上也是為了讓消費者少花錢。在這一塊,比亞迪一直和我們普通老百姓站在一起!

所以如果比亞迪推動光伏車頂的專利量產,我們還是很期待比亞迪和之前一樣,在車輛價格上沒有多大變動,這樣一來,一些沒有家充樁安裝條件、也沒有地庫車位的小伙伴,就不用為充電這件事發愁了,尤其是一些插混車主,車輛在大太陽底下暴曬,本身也是一種無奈,但是停著就能充電,是不是心里就平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