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海淀學區房是北京樓市中最堅挺的硬通貨,是家長們擠破頭也要拿下的“教育通行證”。然而,2025年的海淀樓市,價值塌陷了。
朱房村、功德寺新房爆火的同時,北三、四環核心區卻要“骨折”才能出貨。
十月份的存量房成交案例令人心驚:
西王莊57平南北兩居從2022年的670萬跌至380萬,跌幅44%;
逸城東苑75平西南兩居從2023年的783萬跌至556萬,跌幅29%;
稻香園89平南北兩居從2022年的1078萬跌至656萬,跌幅39%。
二手房東砸起盤來,一個比一個狠。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隱藏著一個被許多人誤讀的真相。
01 學區房塌陷,根源何在?
很多人將學區房的貶值歸因于出生率的下降,這確實是長期影響因素,但沒擊中當前問題的要害。真正讓學區房“腰斬”的,是政策方向的根本性轉變。
海淀2024年實行的陽光招生政策,如同一記重拳打在學區房的“七寸”上。點招基本被掐斷,牛娃再也無法通過密電、簡歷等方式進入“六小強”,學區房的價值邏輯隨之重構。
在這場教育公平化的改革中,家長的關注點發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轉變:從過去單純追求優質小學,轉變為更加看重小升初能上一個好中學。這一轉變,讓大量傳統學區房的價值基礎發生塌陷。
02 一個典型案例的啟示
最近發生的功德寺案例,極具象征意義。功德寺和樾望云和和樾玉鳴隸屬明確為上地街道,土拍文件中也明確變更為“上地街道”,但功德寺新房業主的孩子卻被調劑了——從上地調劑到青龍橋。
中招辦認為,功德寺新房業主在小升初時屬于青龍橋學區。即便下了房本也是如此。具體規則是:在幼升小階段搖號派位到上實的,在小升初階段按上地學區二派;在幼升小階段搖號到肖家河的,在小升初階段則按青龍橋學區二派。
這一案例揭示了學區房價值的不確定性和政策性。為什么會被調劑?有分析指出,ZB需求也在增加,舉個例子,以前可能面向社會5個名額,ZB5個名額,現在社會孩子少了,只剩3個孩子,多出的兩個名額未必會還給社會。
我點到為止,大家可以好好想想……
03 學區房價值并未消失,而是在轉移和分化
斷言學區房將徹底消失,可能過于簡單化了。
學區房的價值并未消失,而是在轉移和分化。
從人口數據看,北京小學、初中的人口確實在減少。2025年3月,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24-2025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顯示,北京中小學在校生總數較上一學年僅增加13320人,增幅同比上年顯著收窄。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小升初及中考報名人數近十年來首次同步下降。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學區房就此失去價值。相反,家長的策略正在變得更加精細和復雜。他們不再簡單地追求“學區房”三個字,而是深入研究教育政策的細微之處,尋找確實能夠保障教育質量的路徑。
04 未來的競爭可能更加激烈
看似學位競爭在減少,實則教育資源的競爭正以另一種形式延續。隨著高中在校生人數逐年攀升——2024年高中三年級在校生人數為62220人,而2025年是70817人,增加8597人——高考的競爭壓力實際上在增加。
北京各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正在被教育內卷擠壓得越來越高。首經貿的錄取分數線已經到了549分,僅有37%的人能達到;北京工業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已經到了591,僅有21.24%的人能達到。
這組數據意味著,之前家長們奉為神明的海淀六小強、西城五金剛,都很難保證孩子能進入好大學。教育競爭的終點后移了,從小學、初中競爭轉移到了高中和大學階段的競爭。
當下看,在2030年之后,升初中的需求確實在下降,但也不意味著學區房就沒價值了,沒人搶了。西城德勝的學區房已經迎來了一波新漲幅,就是明證。
未來的學區房正在分化,只有那些真正對應優質中學資源的學區房,才能保持其價值。
zc才是根基,隨著教育政策的持續變革,學區房市場將迎來更多不確定性。
在這個變化的時代,把握政策風向比盲目跟風更重要。
普通人怎么買房?最近哪些新房適合你?掃碼,咱們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