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官網的一則預掛牌信息,揭示了汽車產業轉型大潮中一個標志性事件。東風汽車集團宣布將出售其持有的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50%股權。

這家成立于1998年的合資企業,曾為本田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卻成為東風集團優化燃油車資產結構的調整對象。就像在兩年前,大眾上海變速器廠宣告停產,已經預示了一個時代的終結。此次東風汽車出售發動機股權,也映射一個新時代的更迭。
股權出售背后的行業劇變
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股東為東風集團、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及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三方持股比例分別為50%、40%和10%。該公司總部位于廣州,主要負責開發、生產、銷售轎車用的發動機及其零部件,并提供相應的售后服務,產品主要用于廣汽本田生產的系列乘用車型。
東風汽車集團方面表示,此次出售股權旨在優化集團在燃油車領域的資產配置,更好地支持本田中國的汽車事業戰略布局,加快向新能源領域的轉型步伐。
東本發動機的股權出售絕非孤立事件。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度公司營業收入為95.66億元,凈利潤卻出現2.28億元的虧損。雖然2025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凈利潤達到3.71億元,但營收同比縮水六成,僅為38.07億元。

這背后是整個燃油車產業鏈的深度調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占率已突破54%,預計全年新能源批發滲透率將達56%。新能源汽車已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傳統燃油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本田在中國市場已經連續五年銷量下滑,2025年1-7月在華銷量降至36萬輛,較2024年同期下滑23%。這種斷崖式下跌反映了傳統燃油車面臨的市場困境。三菱汽車已宣布將于2025年7月終止在華發動機業務,東本發動機的股權出售可能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燃油車產業鏈企業面臨轉型或退出的選擇。
誰將接盤燃油資產?
關于誰將接手東本發動機50%股權,業內普遍猜測廣汽本田可能是潛在接盤方。東本發動機工廠緊鄰廣汽本田黃埔總部,27年來累計供應超百萬臺發動機,支撐了、等核心車型的國產化。

然而,廣本本身也有自己的發動機工廠,這意味著此次收購可能更多是戰略布局而非單純需求驅動。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合資期限的倒計時壓力——廣汽本田的合資協議將于2028年5月到期,而東風本田的合約延續至2043年。
此次資產轉移,實則是為廣本續約談判掃清障礙。這種股權調整反映了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戰略重構:從單純追求規模轉向精細化的資產優化。一方面本田已經在中國市場展開產能優化,另一方面本田也在積極建設新能源工廠。這一減一增,清晰勾勒出本田在中國市場的戰略轉向。
賦能傳統動力新生命
燃油車并非沒有未來,但必須擁抱變革。大眾汽車集團與小鵬汽車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給燃油車加上“智能Buff”。
近期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與小鵬汽車共同宣布,雙方聯合開發的區域控制電子電氣架構CEA將擴大應用范圍。自2027年起,CEA架構將從大眾品牌本地在研的純電動車型,拓展應用至在華生產的燃油及混合動力車型。

這一舉措意味著先進技術成果的應用不再局限于單一動力形式。通過將CEA架構延伸至燃油車產品矩陣,大眾汽車集團將鞏固在傳統動力車型市場的技術領先地位。這種"燃油車智能化"路徑為傳統動力總成企業提供了轉型方向。發動機企業可以考慮與科技公司合作,將傳統動力系統與智能電控系統深度融合,開發出更高效、更智能的混合動力系統。
燃油發動機的命運早已被注定,就像多年前關閉的手動變速箱工廠一樣,它們都是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的必然代價。但燃油車的退場不是瞬間的崩塌,而是一個漸進的轉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動力系統需要與新興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找到自己在新時代的定位。燃油車智能化升級,或許正是這個行業在電動化浪潮中實現平穩過渡的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