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這是繼6月1日開始實施修訂版《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之后,相關部門和行業組織對汽車供應商賬期一事再次發文。
隨后,17家車企第一時間響應,包括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奇瑞汽車、賽力斯、理想汽車、長安汽車、小米汽車、零跑汽車、吉利汽車……它們正是在6月對《條例》作出承諾的17家車企。
《條例》為中國汽車行業內卷現象踩下剎車,力爭從根本上整治產業鏈亂象。從發布至今已有3個多月,這段時間“60天賬期”的落地情況究竟如何?

根據半年報數據,今年6月末,長安汽車企業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余額合計較年初降低約31%。上半年,該企業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周轉天數較2024年減少50天。
8月11日,工信部主管的中國工信新聞網,發布中國一汽加碼兌現“賬期不超過60天”的承諾。為了落實承諾,中國一汽組建財務部、供應鏈、財務跨部門專項工作組,從流程到監督形成閉環管理。
奇瑞在8月25日發文稱,8月22日至23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帶隊調研奇瑞汽車生產經營、反對非理性競爭相關工作情況。對此,奇瑞表示將賬期規范化,將“≤60天賬期”固化為統一硬性規定,并對中小企業提前支付一定比例的預付款。

此外,賽力斯集團通過“廠中廠”模式,縮短結算周期,實現60天內支付;廣汽實際平均付款周期低于50天;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已啟動補充協議簽署,但尚未完全落地;奇瑞汽車通過優化流程,將供應商平均支付賬期壓縮至47天。
從各路消息來看,車企加速行動中,但供應商的感受卻有所不同。部分掌握核心技術的供應商表示賬期有所改善,但很多中小供應商普遍反映,60天回款難落實,擔心車企變相延長賬期,或通過壓價轉移資金壓力。
整體來看,17家承諾車企中,多數仍在調整流程。
60天賬款難以落實的主要原因在哪兒?《新京報》的問卷調查顯示,在落地過程中,存在4個細節問題。
其一,執行細節模糊。關于起算時間,不同車企執行標準不一。33.33%的供應商反映,車企以“完成驗收的日期”或“發票開具日期”作為起點。16.67%的供應商稱,以“訂單確認日期”或“貨物交付至車企倉庫日期”為準。
其二,擔憂變相延長賬期。供應商大部分還是對按時回收賬款表示信心不足:50%的企業認為“短期可行”,33.33%表示“存疑”,16.67%認為“大概率難持續”。
一位頭部傳感器零部件供應商也對幫寧工作室表示,可能有供應商愿意接受一年賬期,只為拿到訂單,因為這本質上還是自由市場。
其三,支付方式上,仍在使用商票。66.67%的供應商表示商票的使用“減少但存在”。其中,上汽集團、北汽集團明確承諾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但仍有很多車企未做聲明。
其四,新老合同訂單待遇不同。部分車企對新簽合同執行60天賬期,但老合同仍按原賬期執行,中小供應商受影響較大。

此時中汽協發布《倡議》,正是對60天賬期要求細節的落實,對4個關鍵環節做了明確說明,具體如下:
● 一是訂單確認
甲(整車企業)乙(供應商企業)雙方通過采購訂單確認訂貨日期、零部件名稱及規格、數量、交貨周期等事項,已生效采購訂單如需更改或撤銷,應由雙方協商一致。甲乙雙方通過交貨通知單,約定交貨時間、地點、方式等事項。
● 二是交付與驗收
1.乙方應按采購訂單、交貨通知單約定向甲方交貨,交貨前應對貨物完成出廠檢驗,確保貨物無缺陷、包裝等符合甲方要求。
2.甲方應在接收貨物后及時完成驗收(原則上不超過3個工作日),驗收合格即出具驗收單。若發現貨物品種、數量、質量不符合要求,甲方應及時通知乙方,乙方應在指定期限內采取整改、更換或補供措施,由此造成損失的責任認定及賠付事宜,雙方按合同約定處理。
● 三是支付與結算
1. 甲方支付賬期自乙方交貨并通過甲方驗收合格之日起計算,最長不超過60個自然日(如支付當日遇法定節假日順延)。若乙方為連續性供貨(月度供貨次數2次以上)的非中小企業,經雙方協商,可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對賬,賬期自雙方對賬日起算;甲方應至少每月進行一次集中對賬,核定自上一對賬日以來驗收合格貨物的數量及對應賬款。
2. 如雙方供貨單價暫未達成一致,甲方應按照與乙方最近一次供貨合同單價或開發定點單價計算金額的一定比例先行支付,原則上該比例應不低于80%的供貨合同單價或50%的開發定點單價計算金額。雙方協商確定價格后,按照確定后的供貨單價多退少補。
3. 乙方應在甲方收貨并完成驗收后及時向甲方提供規范、可審計的發票,甲方據此支付相應賬款。如乙方未能在約定時間內提供發票,甲方保留順延支付的權利。
4. 甲乙雙方協商確定支付方式,鼓勵使用現金(銀行轉賬、電匯等)或銀行承兌匯票支付。如乙方為中小企業,倡導全部采用現金或銀行承兌匯票支付。
● 四是合同期限
倡導甲乙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每次簽訂合同的有效期不少于一年。
以上倡議內容為甲乙雙方相關合同條款的一般性要求,其他事項由甲乙雙方依據實際情況另行約定。
顯然,該《倡議》把60天賬期落地中出現的難題進行一一說明和建議。
60天賬期的產生,源于近兩年汽車市場競爭程度大幅增加,主機廠為保利潤將競爭壓力轉嫁、傳導至上游供應鏈,由此壓低采購價格、延長付款周期等問題凸顯,給產業鏈、供應鏈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相關部門不得不出手發布硬性要求,將汽車產業撥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
今年以來,反內卷的聲音和實際行動在各層面展開。
在政策層面,除了《條例》以外,9月10日,工信部就汽車行業網絡亂象,與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亂象包括非法牟利,夸大、虛假惡意宣傳,和惡意詆毀攻擊等。
9月12日,工信部又聯合公安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等八部門,推出《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
在行業層面,針對不良現象,中汽協多次提出建議,包括此次的賬款支付倡議,以及今年4月聯合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關于規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明確要求車企杜絕使用“自動駕駛”等模糊表述,避免誤導消費者。
在車企層面,主機廠意識到,跳脫內卷的方式是差異化競爭。在2025泰達論壇上,東風奕派科技總經理汪俊君建議,反對內卷競爭,以數據驅動構建價值競爭;長城汽車CTO吳會肖也表示,未來5年,期待行業進入穩步精進階段,在每個細分領域、技術細節上深耕細作。
汽車行業的反內卷行動,從政策引導、行業倡議、企業自律到市場調整,形成了多層次的推進體系。盡管在執行層面仍面臨較大挑戰,但整體趨勢是朝著理性和健康的方向發展。